微信分享图

0038 清彩绘本《沿海全图》

清彩绘本《沿海全图》
拍品信息
LOT号 0038 作品名称 清彩绘本《沿海全图》
作者 -- 尺寸 图1 30×251cm;图2 30×419.5cm;陈伦炯30×133cm;彭启丰30×90cm 创作年代 --
估价 80,000-85,000 成交价 RMB --
材质 形制


清嘉庆年间摹本
(清)陈伦炯编
1卷(3纸) 设色纸本

读—— 清彩绘本《沿海全图》
孙果清
海图是中国古代地图的重要门类,包括:沿海图、海防图、航海图、海塘图四种。
明朝嘉靖年间,东南沿海的走私商贩,同倭寇(海盗)勾结了起来,倭寇的抢掠渗入到内地,达到顶点。范围波及到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省,而以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省最为严重。在倭寇最强盛之时,他们的活动范围曾遍及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。荷兰人未到台湾之前,台湾是倭寇的活动据点。因之有志之士,编绘了一些海图。如:郑若增编制的《万里海防图》、徐必达的彩绘本《乾坤一统海防全图》等系列海图。
大清初年,东南沿海仍不太平。清雍正年间,陈伦炯编绘了《海国闻见录》,其中含有六幅海图。即:四海总图、沿海全图、琼州府图(今海南岛)、澎湖图、台湾图、台湾后山图。图中详绘中国沿海各州、县地理位置、尤其标注有海盗藏身之岛屿、港湾,具有海防、缉拿海盗等作用。
编制《海国闻见录》刊刻出版后,产生了一批以之为底本的彩绘摹本沿海图。后历经演变,图名各异,绘画年代不同,有多处收藏。但究其本源,同出一宗。
展现在眼前这部彩绘《沿海全图》,即为其一。
彩绘《沿海全图》一长卷,纵30厘米,横670厘米。彩绘纸本,图自右向左“一”字形展开。自鸭绿江、辽宁半岛向南、向西绘至与交趾(今越南)分界处。而琼州府(今海南岛)、台湾、澎湖单独成图。并且将台湾绘成两幅,即台湾图和台湾后山图。共计图五幅。
彩绘《沿海全图》分四部分组成:
图首有彭启丰题序,还应该有一幅“四海总图”可惜丢失了。
第二部分:以“沿海全图”为主体,自鸭绿江、辽宁半岛向南、向西绘至与交趾(今越南)分界处。图以陆地为上,海洋为下。所绘首起盛京、依次为直隶、山东、江南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省沿海地理形势。图中城池、山川、河流、岛屿、礁石、暗沙、炮台、水寨、峰火寨、港湾等地理、人文景观,地形、地物,均采用中国传统的形象画法,绘制精细。并有文字标注。尤其重要之处:如黄河出海口 ,标注“河浊海清,泥沙入海则沉涨潮则没,潮沙或浅或沉,名曰五条沙……”。特别醒目的是澳门的城垣建筑,着色鲜明。位于九龙南面的岛,注记为“红香炉山”即现在的香港。
第三部分:为附图。附图有四:依次为琼州府(今海南岛)、台台湾图、台湾山后图。澎湖图。(原本应该是“台湾后山图”,图名摹绘有误——错写成“山后图”)并且将台湾绘成两幅,前者绘台湾西部地区,后者绘台湾东部。“台湾后山图”这是前人没有绘出的地图,其方位以上方为西,下方为东。图上地名虽然不多,但它是第一幅台湾东北地区图。所绘为三大海岛地理形势,其中以台湾图绘制最详。
第四部分:图卷尾有大段跋语,“天下沿海形势,从京师、天津东向辽海、铁山、黄成、皮岛,外对朝鲜左延东北山海关、宁远、盖平复州、金州、旅顺口、鸭绿江而抵高丽…………。”共计2365字。
款识“同安陈伦炯谨誌”,钤印:陈伦炯,三字白文方印。
谨誌中论述了包括台湾、澎湖、琼州诸岛在内的中国沿海的自然地理特点,指出何处可以停泊船只,何处有沉沙、暗礁舟行艰险,何处为贼艘出没之区应加防御,以及潮汐、风向对航行的影响等,都是很有价值的史料。经查找对比,该段文字抄录自《海国闻见录》卷首的《天下沿海形势录》。
本图卷未标注绘画时间。而这部长卷彩绘地图与陈伦炯雍正八年(1730年)成书的《海国闻见录》中的地图完全相同,图中同样绘有:在台湾境内,雍正元年(1723年)建置的彰化县。山东境内雍正二年裁宝山卫,置宝山县。没有绘出雍正十二年的建置。图中内容并不见有编改的痕迹。故成图时间约在雍正二年至八年之间。可见图的作者为陈伦炯。
陈伦炯,字资斋,福建同安人。少年时曾随其父往来于沿海各地和东西洋各国。陈伦炯的父亲陈昂是康熙朝广东右翼副都统,曾受施琅之命,出入东西洋,招访郑氏遗逸。陈伦炯受父亲的影响,对外国风土人情和海上航道的格外留心。陈昂去世后,陈伦炯承父荫,被召为康熙朝皇宫侍卫。雍正朝陈伦炯曾任东南沿海多个地方的总兵,澎湖副将、台湾镇总兵等职。生在福建海边,又全心投身大清海防的陈伦炯,以“防御搜捕之扼塞”、“备风潮、警寇掠”、“保民恤商”为出发点,于雍正八年(1730年)编制了《海国闻见录》一书。
《海国闻见录》尽管成作于清雍正八年,但当时并没有印刷出版。
直到清乾隆八年,在时任浙江巡抚的纳兰常安,亲自校注和极力推动下,才印刷出版,并撰写了序言。这也是为什么史料记载《海国闻见录》最早的版本是乾隆九年(1744年)的原因。
同样,乾隆九年,彭啟豐为《海国闻见录》作序。
由于《海国闻见录》初刻本较少,乾隆五十八年刻版,得以推广。
之后还有四库抄本、艺海珠尘和昭丛书本。
嘉庆三年以后,陈伦炯《海国闻见录》中的地图,被清代中后期编绘的大量地图所采用。有刻印的,有对其进行修改、修编彩绘的。有完全直接摹绘的。几乎是对陈伦炯《海国闻见录》地图的忠实复制。
由此可见,此彩绘本《沿海全图》,最早摹绘于嘉庆年间。
本《沿海全图》绘工精湛,充分体现了,中国清代山水画舆图的绘画艺术。绘者将狭长复杂的海岸呈于长卷之上,海水以淡绿为色、山用褐色、蓝绿色画出,城池用形象画法,或用符号表示。层次鲜明,令人赏心悦目。《沿海全图》主要价值还表现在客观地记录了雍正时期的大清沿海地理环境,为研究清代海防、航海、地理地名沿革、舆图绘画艺术提供了可靠史料。具有一定的文物收藏价值。
值得关注的是:与本图卷,绘画内容、名称、色彩、风格、尺寸,图首序言、图尾跋语,几乎完全相同的图卷,有多部流传至今,分别收藏在:南京博物院、广东新会博物馆、天津图书馆等单位。
更有意思的是,将本图卷与南京博物院藏本对比,结果如下:
1,所绘地图形式一样。有少量地物符号颜色略有差异,山丘之数量、驻军卫所以下的汛、寨点,也有多少之别。较突出的是:本图卷的“台湾后山图”,名称误写成“台湾山后图”。
2,两图卷首均录有長洲彭啟豐序言。南图本款识误写成“長沙彭啟豐题”。可见南图本也为摹绘本之一而非原绘本。
3,两部图卷尾部过录跋文,款识均为“同安陈伦炯謹誌”。謹誌文字數量有差:南京博物院藏本2408字、本图卷2365字、广东新会本2950字。
本图卷《沿海全图》,真实地反映了雍正年间,沿海地理形势,极为珍贵。为中国传统绘画地图,保留了珍贵史料。其绘画风格,彩绘本海水不再绘有波纹,绘画色彩趋向于轻淡。系清中晚期的绘画风格。为清嘉庆时期摹绘本。
嘉庆三年以后,出现的同类彩绘长卷本,有些是在陈伦炯《海国闻见录》之“沿海全图”基础上,加以修订了行政建制变化,图中加大了文字说明。绘画凡例突出,增绘了一些内容。大都命名为“七省沿海全图”、“海疆洋界形势全图”、“南北沿海全图”、“八省沿海图”,以及分省沿海图、分省海防图等等,直至清朝末期。数量很多,国内外均有收藏。
然而,这些图卷大多收于馆藏,社会上完全直接摹绘陈伦炯《沿海全图》的图卷,还是少数。今天,私人收藏的彩绘卷本《沿海全图》,展现在眼前。就是很难遇的一次考试。如不经过核对,岂能识别?及了解它的流传状况。
历史以来,书画、瓷器有真伪,而古地图,不用真伪之词。只有原绘本和摹绘本之别。古地图是真实地反映出,当年某区域建置、地形、地物、河流山川、等分布情况。而鉴定绘本古地图,尤其是后人摹绘本地图的年代?是个难题,它需要结合绘画历史背景、河道、地名、行政建置变更、质地用材、绘画风格、图中注记、序跋等方面提供的信息,综合分析而就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地图上反映的内容与绘画时间,是非等同的。仅供参考。